值得网 > 八卦 > 正文

​国产 9.2 了,是谁还不让她翻身

2023-09-09 12:54 来源:值得网 点击:

国产 9.2 了,是谁还不让她翻身

国产 9.2 了,是谁还不让她翻身

"小镇做题家",从几年前高校小圈子自嘲的称呼,一下成了热门词汇。

"做题家有错吗?"

"寒门子弟惹了谁?"

"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谁在嘲讽小镇做题家。

Sir只知道,肯定不包括他们——

小镇做题家们是千军万马挤过了独木桥,发现前面找不到路了;

而他们则是早早被挤掉下了桥,一边挣扎,一边还想找回那个丢失的起点。

对。

他们看见小镇做题家羡慕还来不及。

他们还想要一个重来的机会。

只是一集,Sir就看哭了。

弹幕也说,好像看见了这个社会里透明的自己——

豆瓣9.2。

最后一集,他们终于被看见——

人生第二次

01

这一天,爱笑的女孩李婷经历了笑容从凝固,到破碎。

她连续参加了很多场面试。

感觉越来越糟。

面试官:你怎么判断"最大化产出"?

她眼神闪缩,一脸懵逼。

面试官:我们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话术。

她紧张又耿直:"我话术蛮欠缺的……"

最要命的是这个。

面试官:你现在是毕业了吗?什么学历呢?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她却语无伦次,现场气氛尴尬到极点——

你指的是哪一个

我要考试

进入到那个学校

她没明白面试官在问什么。

面试官也没听懂她在说什么。

22岁,感觉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年纪,但如果你仔细看她的衣服,胸前绣的字就是"那所学校"——

一个很多人看了只想笑笑,HR看了只想刷掉的学校。

但这。

却是李婷翻身的指望,是她花光了两年的积蓄换回来的。

(学)网络工程一万二

(学)网络推广一万二千八

六个月的房租一千二

一毛钱都不剩

学历拿不出手。

专业也不过硬。

在面试官面前话都说不利索,努力充电、提升自我的李婷,一下被打回原形。

不是她不想学习。

是当小镇做题家,她没那个资格。

家里面兄弟姐妹多,父母把钱都给了哥哥读书,她高中就被迫辍学了,然后进了电子厂打工。

打工第一年,她其实已经存够了学费。

但妈妈把这笔钱,又都给了哥哥。

李婷一边含着泪,一边笑着说。

那又能怎么样呢,只好再打一年工,继续凑学费。

她也不想苛责父母。

毕竟每次回家,妈妈都会给她买新衣服,听到她要进修,二话不说就赞助了五千块的电脑。

住的,是城中村六人间。

吃的,是老干妈拌面。

△ 室友刷综艺,她只是偷瞄了一眼

没有书桌,要蹲着做题。

依然会被"难题"气到想哭。

没有空调,接近四十度的高温,就靠一把扇子散热。

周末莞深两地往返,打日薪200元的零工,睡眼惺忪地喊着打鸡血的口号。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媒体报道说"本科生遍地都是"。

可是实际上——

考不上大学,或考上了也没钱读,才是最沉默的大多数。

今年《十三邀》采访深圳职校的老师黄灯。

她说,很多农村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即便悬梁刺股,最终也因为没钱或其他家庭原因,无法顺利入读大学。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

就算读得起,性价比也变低了。

当名校生也开始抱怨大厂难进,文凭开始贬值,那么最受冲击的,永远是中下游的专科、高中、职校。

据统计,全国将近一万所中等职业学校,70%的人来自农村。

而出身清贫,天资平平的李婷,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中最典型的一个。

但她不想轻易认命。

入学第一天,李婷这样介绍自己:

我的人生二十年已经过去了

我希望开启我的第二段人生

我希望我每一天

都是新的一天

而不是日复一日的、枯燥的

枯燥,指的是流水线工作,更是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

生于传统观念重的农村家庭,李婷真正的起跑线还在倒退。

2015年,中国女性早婚早育率反弹。

地区越偏远,越贫穷,女性学历越低,现象越严重。

假设李婷不进修,趁年轻赌一个未来。

那么等待她的,就是没有选择的未来。

那么,李婷会逆袭成功吗?

让李婷先埋头做一下题。

我们接着讲第二位主人公的故事——

02

黄妹芳,资深厂姐,工作稳定。

但最近,她又慌了。

人到中年的她,突然成为一个做题家。

而且是一道竞赛题,还必须拿100分——

只有存满100分,才能够落户深圳。

42岁的她还差整整二十分。

为什么强调年龄?

因为四十五岁以上就很难入户了。

黄姐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

距离四十五岁以下

一百分的入户资格

我只剩下三年

更要命的是,四十岁之后,每年还得倒扣两分。

咋办?

一把年纪,眼都花了,还要高考吗?能不能考点简单的技能资格证?

害……是Sir格局小了。

黄姐表示: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肯定是都!要!冲!啊!

冲刺最后的二十分

我做了两手准备

社工资格证和本科文凭

说起来轻松。

据统计,每年只有30%的人能通过社工资格考试。

学历毫无优势,还得上班带娃,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懒人才会问这个问题。

黄姐早就跑起来了——

中午休息一小时,她会分成精确的四等分。

一刻钟吃饭,一刻钟休息,一刻钟看书,一刻钟走路。

夜晚下班,乌泱泱的人群中,要认出黄妹芳只需把握三个特征:

脚步最急,背着书包,下班也不换高跟鞋的就是她。

你问,为什么非要入户呢,深圳房子这么贵,她也买不起啊。

是啊,如果只为自己,黄姐大可不用这么拼。

所以用脚趾头想也知道——

她为的是孩子。

儿子快上初中了,如果无法在中考前成功入户,那么作为非深户,就要比人家多考五六十分才行。

黄妹芳自知,自己没有那个命当小镇做题家。

但她还有希望——

把下一代培养成做题家。

甚至,她给孩子提供的那个家,都如此局促。

可正因如此,她才更不敢随便泄气。

她最担心的是,考不上深圳的高中,儿子就要回广西老家。

流动儿童变成留守少年,怎么也不甘心啊。

辛辛苦苦打拼二十年,难道就不值得一席之地吗?

就这样,黄姐不仅卷自己,也逼着儿子老公一起卷。

疫情爆发之后,跑货车的老公,收入越来越少。

就算两台手机一起上,经常一天下来接不到单。

黄姐危机意识很强。

她催促老公必须在儿子小升初之前,学会起重机,找到新工作。

"看看别人家老公,卖废品都能养三个,你一个都不行吗?"

黄姐是过分焦虑吗?

也许是,但没办法——

别的父母,要么会投胎,能在城市站稳脚跟;就算没有入户,有钱给孩子择校,一个学期三四万不在话下。

她呢?

除了军备竞赛一般往前冲,还能给孩子什么?

做父母的,总不能明知耽误了孩子,还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我感觉自己做不了太多

报一个好点的中学

只有力所能及

03

和很多做题家不太一样。

考公、考编、考研,大部分原因是躲避风险。

但李婷和黄姐做题,是重新开始的唯一出路。

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更贫穷的家庭条件,更残忍的自身天赋,让他们更早地意识到——

路,一定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哪怕头破血流,她们也不愿意躲在温室里嗷嗷待哺。

既然人生第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人生第二次,就要比谁都用力,更完美。

为什么有人的起跑线那么偏远?

为什么有人却一出生就住罗马?

互联网的坐而论道,她们没时间,没能力去琢磨。

因为摆在面前,是一个个难以跨越的生存的坎儿。

第一次面试,李婷不知道怎么跟老板谈薪资。

家人是卖荔枝的,朋友都是辍学的。

没有人可以求助,那就对着语音机器人鸡同鸭讲。

一切只能靠自己,做错了也懵然不知,就是李婷们在城市里打拼的常态。

磕磕碰碰,花了三年才从流水线走到办公室。

居然……还是原来的工厂。

我不再拧螺丝

螺丝也不再拧我

车间和办公室只隔着一扇门

但我却用了三年

但哪怕生活给了她一点点甜,李婷就会用最美好的笑容回馈。

她的求职意向,其实是信息流广告优化。

那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排除了高材生眼中香饽饽,被剩下的最后选项。

可就是这么一个冷门选项。

她还是够不着面试的门槛。

人生第二次,就是这种东西。

黄姐的全力冲刺,正是为了让儿子的人生第一次,不要重复李婷的无奈。

可在用力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无比惨痛的代价。

比如亲子关系。

黄姐的儿子,成绩不算太好,但他很懂事,每天都帮妈妈买菜做饭。

母子俩相互扶持,很是暖心。

可在黄姐眼里,会做饭算啥啊,会读书才是要紧事。

超负荷运转的她,老忍不住呵斥孩子。

周末是亲子时间,黄姐却带着儿子到处问社工政策。

儿子闹别扭了,她只好请吃汉堡。

你以为,母子俩就这么化干戈为玉帛。

可汉堡没吃完,黄姐又循环播放今天第N遍说过的话:

汉堡好吃吗?

好吃就认真读书

以后去美国留学 就可以天天吃了

回广西老家,黄姐看到母校,心情很激动,到处拍拍拍。

可一闲下来,看着漂浮着垃圾的小河,她又跟老公念叨:

哎,希望儿子可以考上深圳大学。

黄姐的儿子,不仅是下一代小镇做题家。

而且是题目还没开始做,就要承受远超同龄人的心理压力。

因为不管自己最终能走向哪。

那就是爸妈这辈子的终极罗马。

04

看纪录片,Sir发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貌似小镇做题家之间,都要划分出"鄙视链"——

当黄妹芳考证,为积分落户冲刺。

有人不甘心:

当李婷学电脑,花的还是自己的钱。

有人泼冷水: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

这段时间"小镇做题家"的话题引起众怒,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们还不是最缺乏话语权的群体。

因为他们还能组织起舆论反击,为"小镇做题家"正名。

而那些连小镇做题家起跑线都够不上的人,才是彻底消失沉默了。

就像一架人满为患的公交车,谁也不敢抱怨或质疑,为什么公交车只能设置这么多座位,有人可以悠哉悠哉地坐着。

却只敢把仇视投向——

还试图挤上来的人。

可他们要的并不多。

只不过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也许,他们早就习惯外界的质疑和鄙视,也懒得去争辩了吧。

那么最后,Sir只说些实际的,看看两位厂妹的近况吧——

李婷,现在还是在办公室里敲键盘。

原本,她还想报名第二期、第三期课程,只是碍于积蓄不够,才勉为其难选了最简单的"网络优化"。

但没关系,李婷说:

生活不是电影

麻雀不能一下变凤凰

我知道我是要翻身的

黄妹芳,刚刚结束中级社工技能资格考试。

考得怎样?

说不准,但她话放这了——

哪一科不及格,就补考哪一科,总之没拿到深圳的户籍,一定是不死心的。

等待通知之外,她也没有闲下来。

一边接工厂的散活,一边起早贪黑卖羊奶。

据说前段时间,导演还在教黄姐开微店,卖特产。

《人生第二次》的导演说,他拍续集的初衷,是想打破一锤定音,更想给不服气的人打气:

不要因为害怕悲伤而错过它。我们可以记住这种感觉,看到其他生命在奋力时,心里、胃里被捏住、翻腾的那个劲儿,那是做人的感觉。无论是第一次面对未知的勇气,还是第二次迎接意外的不屈,它都是刻在我们中国人骨血里的精神力,当你需要的时候,记得唤醒它。

去相信,生命只有一次,但人生不止一种。

对于小镇青年来说,人生不止一种,过于奢侈。

还没走出小镇,又怎么谈得上知道人生到底有多少种?

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不是为了超越谁,只是为了看清楚,自己可以成为谁。

李婷和黄姐,代表了一个数量庞大,长期失语的群体。

她们与互联网世界存在巨大的隔阂。

但她们每一次推开大门,看见新世界的惊奇,不会比同样经历过做题,也随时可能重新做题的我们更少。

所以。

不要轻易堵住她们的门。

也不必为她们打开任意门。

只需要在相遇时,打声招呼——

"你翻身了吗?"

"不到翻身,还有创业一路、二路、三路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